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家族流派之間爭芳斗艷的局面。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發展成學派。
西漢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出自這里。
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至戰國時期,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但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統治中國思想、文化到漢朝末年。
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
春秋戰國社會處于大變革大動蕩時期,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招賢納士。經濟上,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在科技上,天文學,醫學等科技取得較大進步。在文化上,私學興起,形成許多學者和思想流派。這是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
在這個時期,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歷史由分裂走向統一,針對社會的急劇變化,各學派熱烈爭辯,著書立說,闡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張。
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詰難,于是出現了思想領域里“百家爭鳴”的局面。
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概括起來是以下幾點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當時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松的學術氛圍。
其二,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閑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其三,科技因素?茖W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志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于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其五,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于政治權勢是相對于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此外,各個學派之間、同一學派的不同流派之間,既相互斗爭又相互學習和借鑒。這也是促成百家爭鳴的另一重要因素。
“百家”代表學派
儒家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著作:《春秋》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五種教本,連同《春秋》被后人稱為"六經"。其中《樂》后來亡佚了,現存《詩》、《書》、《禮》、《易》、《春秋》被稱為“五經”。
道家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于“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無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楊朱。
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經》、《莊子》
墨家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疤煜录嫦鄲邸,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代表人物:墨翟
著作:《墨子》
法家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代表人物: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韓非、李斯
著作:《商君書》、《韓非子》
兵家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軍事家孫武。當時著名的兵書有《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一部軍事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軍事名言就出自這本書。今天此書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很多西方的軍事學校都把它列為教材。戰國時期,孫武的后代孫臏繼承發揚了他的軍事思想。他反對空談仁義,提出“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這與當時的形勢相適應。他主張:“事備而后動”,寫成了《孫臏兵法》。他們當時被稱為兵家。
代表人物:孫武
著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
名家
該派萌芽于春秋末期,鄭國大夫鄧析為先驅。作為一個學派,名家并沒有共同的主張,僅限于研究對象的相同,而各說差異很大。主要有“合同異”和“離堅白”兩派。
所謂“合同異”,即認為萬物之“同”與“異”都是相對的,皆可“合”其“同”、“異”而一體視之。該派以宋國人惠施為代表;菔┨岢鲋摹皻v物十事”,即“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等十個命題。
所謂“離堅白”,即認為一塊石頭,用眼只能感覺其“白”而不覺其“堅”,用手只能感覺其“堅”而不覺其“白”。因此“堅”和“白”是分離的、彼此孤立的。該派以趙國人公孫龍為代表,“白馬非馬”、“堅白石二”等命題由其提出。
合同異強調事物的統一性,離堅白強調事物的差異性。戰國末期,后期墨家對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糾正,提出了“堅白相盈”的觀點,荀子亦強調“制名以指實”。
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
陰陽家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并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于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于《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于《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
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息,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
代表人物:鄒衍
著作:《陰陽五行學說》
縱橫家
縱橫即合縱連橫?v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
代表人物:鬼谷子、蘇秦、張儀
雜家
雜家,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綜合學派。以博采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于百家之道無不貫通”。戰國末期,經過激烈的社會變革,封建制國家紛紛出現,新興地主階級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統一。在這種呼聲下,學術思想上出現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為一的雜家,雜家的產生,大體上反映了戰國末學術文化融合的趨勢。
雜家的特點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雜家雖只是集合眾說,兼收并蓄,然而通過采集各家言論,貫徹其政治意圖和學術主張,所以也可稱為一家。
代表人物:呂不韋
農家
農家,是先秦在經濟生活中注重農業生產的學派。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呂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學術概論》中,把農家分為兩派:一是言種樹之事;二是關涉政治。
農家學派主張推行耕戰政策,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研究農業生產問題
代表人物:許行
小說家
小說家,是先秦與西漢雜記民間古事的學派。先秦九流十家之一。
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小說家指的是一類記錄民間街談巷語的人,而小說家被歸類于古中國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稘h書·藝文志》曰:“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涂說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說家所做的事以記錄民間街談巷語,并呈報上級等為主,然而小說家雖然自成一家,但被視為不入流者,劉歆列九流十家,惟小說家不在九流之列,影響甚小。然而小說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側面,卻是其它九流學派都無法所能代替的。故有九流十家之說。
代表人物:虞初
著作:《虞初周說》
方技家
方技家代表人物,遠古有岐伯、俞拊,戰國有扁鵲、秦和,漢初有倉公,其中以扁鵲最為知名,寫出了《難經》。
《漢書·藝文志》錄有“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今大多亡佚,只有《黃帝內經》流傳下來,現分為《素問》、《靈樞》二書。
方技家以醫學為理論基礎,但研究范圍遠寬于醫學,當包括后世之醫家與方士。房中、神仙二家后世多歸入道家。方技家甚至還由治身及治國,《藝文志》指出其有“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的特點。后世“方技”一詞則泛指醫、卜、星、相之術。
代表人物:扁鵲
著作:《難經》
百家爭鳴的影響
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各家之間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