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e id="6wwim"></code><code id="6wwim"></code>
    <big id="6wwim"><nobr id="6wwim"></nobr></big> <tr id="6wwim"></tr>

    <big id="6wwim"><em id="6wwim"></em></big>

    <big id="6wwim"><nobr id="6wwim"></nobr></big>
    <big id="6wwim"><em id="6wwim"></em></big>
    當前位置:主頁 > 藝考名人 >

    陳非儂個人資料簡介

      陳非儂,粵劇名男花旦,原名陳景廉,香港影迷公主陳寶珠之父。一八九八年生,廣東新會外海人。

      陳非儂 - 星路歷程

      陳非儂自幼天資聰明,反應敏捷,愛好音樂,愛看粵劇,愛唱粵曲,醉心于戲劇。1906年,年僅7歲的陳非儂進人廣州嶺南小學學習,成績優異。次年,便參加校內話劇(文明劇)演出,開始參加學校有關戲劇的活動。1910年,升人嶺南中學學習。課余,他參加廣州第一個白話劇團“民樂社”,演出的劇目有《婦道苦》、《殺子報》等。年紀雖小,演藝不凡,被譽為“神童”。

      陳非儂讀中學時,經謝英伯介紹,由馮自由監誓,加入同盟會。并由馮自由陪同,晉見孫中山,旋奉命與范展鵬組織戲劇團體,宣傳革命。

      至預科第一年,陳非儂的父親陳伯寅(清末秀才,民國初年任職政界)不放心他遠赴美國求學,命他赴香港跟親戚關子善習商,到南北行“教和行”任記帳員。不久,兼“融融”俱樂部管敷。在業余時間,他參加香港第一間白話劇社“琳瑯幻境”,加入“鐘聲慈善社”,為該社最早的社員,經常參與業余演出活動,做了一些有益于社會的事。當時該社音樂部,有著名音樂演奏家呂文成、何大傻、丘鶴儔、何柳堂、沈允升、尹自重、錢大叔、宋三、蔡子銳、林粹甫、陳庶宗、梁漁舫、馮維祺、司徒文暉等。

      1922年,陳非儂與胡小寶等合演時裝新劇《金閨春夢》。同年6月,與范展鵬在廣州南關組建“南天化宇”話劇社,預備排演《秋瑾》一劇,因發生陳炯明叛亂事件,劇社停辦。

      1924年,廣東報界前輩黃魯逸重組戲劇團體“優天影”命名為“甲子優天影”,陳非儂加人該社,演出新編的“改良粵劇”,以《自由女炸彈迫婚》一劇成名。從此,更堅定了他獻身粵劇的決心。為了學戲,他瞞著父親,遠走新加坡。經南洋粵劇名班“永壽年”編劇馮顯洲推薦,拜“永壽年”班主、著名小武靚元亨為師,加人靚元亨組建的“永壽年”戲班,簽約半年。他在南洋登場時,飾演旦角。因為當時男女演員不能同在一個劇團里演出,而陳非儂扮相俊俏,唱腔圓潤細膩,適合飾演花旦角色,故師傅教他改演花旦,并把技藝傳授給他。在舊社會,女人自稱“儂”,所以他便改名為陳非儂。

      陳非儂在“永壽年”戲班第一次職業性演出的粵劇是與胡津霖合編的《李師師》。由“花旦王”千里駒和名小生白駒榮主演,非儂以“新劇家”名義參加演出。盡管該劇不甚叫座,但他沒有灰心,一直堅持在公余隨班中前輩二花面大牛應、武旦新白蛇森學演粵劇,并得到名伶仙花旺傳授“推車”藝術。經名師指點,加上勤學苦練,虛心向名演員請教,陳非儂很快就掌握了表演花旦的藝術技巧。因他還擅長演話劇,故又應聘為“仁聲白話劇社”教師。不久,陳非儂就成為戲劇界著名的人物,名揚星洲。

      不久,陳非儂在“永壽年”戲班日場提綱戲(無劇本)《仁貴回窯)中演柳金花,演技唱腔俱佳。班主靚元亨非常滿意,正式收他為徒弟,師約為期三年。他與馬師曾同時在星洲香江大酒樓舉行盛大拜師儀式。當時,陳非儂除了向靚元亨學藝之外,還向利慶紅、大眼錢、何細杞、仙花旺、蛇公成等藝人學藝,并得到京劇名伶女十三旦授以長綢舞及《虹霓關》一劇中的雙頭槍對打技藝。習藝之余,他把與馬師曾、馮顯洲在“優天影”戲班演過的諧劇《激壞半個老豆》(粵語“老豆“即父親)、《孤寒種轉性》(即馬師曾后來的名劇《金錢孽果》)、《跛大少娶二分》(二分即番頭婆、再醮婦)等改為正式粵劇演出;并與過埠大老倌武生新白菜合演《百里奚會妻》;與武生公爺創合演《賣狗肉養親》;與丑生蛇仔禮合演《仗義還妻》等。經多位大老倌指點,得益不少,演技日臻成熟。尤其是與馬師曾拍檔演出的《孤寒種轉性》、《古怪公婆》;與靚元享、馬師曾等人演出師父名劇《海盜名流》、《虎口情鴛》、《三氣周瑜》等劇目,均獲好評,陳非儂的名字,一時名聞遐邇。

      1925年,“永壽年”戲班班期屆滿,散班后,陳非儂應華昌公司之聘,至香港與文武生薛覺先組建省港大戲班“梨園樂”,演出《大紅袍》、《紅樓夢》、《西廂記》、《玉梨魂》、《戰地鴛鴦》、《綠林紅粉》等劇,一時大收旺臺之效,與以馬師曾為臺柱的“人壽年”劇團分庭抗禮。后來,薛覺先離開“梨園樂”戲班,陳非儂與小生靚少鳳組織“鳳來儀”戲班到上海演出,劇目有《夏金桂》、《寶嬋進酒》、《梁祝恨史》等,以《危城鶼鰈》為首本戲。

      陳非儂在上海演出時,經鴛鴦蝴蝶派小說家嚴獨鶴介紹,結識了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茍慧生、尚小云。返廣州后,適逢李福林、李群、周殿邦等人集資18萬元組織粵劇班,由廣州海珠戲院院主兼《國華報》社長劉蔭蓀出面,組建“大羅天”劇團,重金禮聘文武生馬師曾、花旦陳非儂、幫花林超群、武生曾三多、小武靚少華、幫小武陳鐵英、小生李瑞清等名老倌加人。公演的第一出戲,系由馬師曾、陳非儂、陳天縱三人改編自西片《八達城之盜》之《賊王子》,一炮而紅,轟動省港。相繼公演的名劇有《蛇頭苗》、《女狀師》、《紅玫瑰》、《花蝴蝶》、《璇宮艷史》、《傻佬拜壽》、《贏得青樓薄幸名》等。后來,在香港和省內各地演出,歷演不衰。

      當時,“百代”、“歌林”等唱片公司均爭聘陳非儂與馬師曾兩人對唱灌錄唱片。唱片銷路極好,深受聽眾喜愛。在省港大型戲班的著名花旦中,陳非儂與千里駒、肖麗章等齊名。戲班老板爭相出重金禮聘,年薪高達白銀4萬元。

      在“大羅天”劇團兩年后,陳非儂因故告退,與靚少鳳、曾三多、金枝葉等人另組“鉤天樂”戲班,所公演的開鑼戲是《樂奏鉤天》,演出的名劇計有:《文太后》、《鴛鴦劍》、《三十年苦命女郎》、《寶嬋造酒》等。陳非儂后來認為,《文太后》、《三十年苦命女郎》是他畢生演出最滿意的劇目。

      1931年,“鈞天樂”戲班的合股人吳國英因病去世,由陳非儂獨資經營,自任班主,改班名為“新春秋”,臺柱依舊,演出劇目以《危城鶼鰈》最受人們歡迎。這出戲,逢演必“爆棚”(滿座),是陳非儂的首本戲之一。

      1932年,上海“廣東戲院”落成。陳非儂率領“新春秋”戲班前往演出,演出的劇目有《玉蟾蜍》等。他在上海演出期間,與京劇名旦小楊月樓、武生劉漠臣結為兄弟。返廣州后,他將小楊月樓、劉漢臣合演的名劇《轟天雷》改為粵劇,成為首本戲。此后,他失嗓歷時兩年,時好時壞,影響演出。

      1934年,“鉤天樂”劇團第四屆改聘黃千歲為文武生。組成后,陳非儂應盧根邀請到上海虹口明珠戲院演出。曾與薛覺先、李翠芳等為“旅滬廣東同鄉會”籌設國民醫院義演三天,成績不俗。后來,香港西環太平戲院建成,他又應院主源杏翹的邀請,與馬師曾合作,重組“大羅天”戲班。馬師曾提出改良粵劇,配真景,不用弦索,減少鑼鼓、做手。公演的改良劇為《龍城飛將》、《粉墨狀元》。兩劇的男女主角,年齡跨度大,由年輕演至年老,大開粵戲之先河。

      1935年,陳非儂組“非儂劇團”到越南西貢、海防等地演出。同年,香港高升戲院總經理呂維周發起,由立法局大律師羅文錦爵士在立法局向港督請求取消“禁止男女伶人同班”的禁令。港督準其所請,下令解禁。一時,男女同班之風大盛,女花旦從此抬頭,男花旦漸受冷落。但陳非儂當時演的旦角仍很受歡迎。

      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陳非儂由廣州率團至越南巡回演出后,繼往泰國、馬來亞、緬甸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在泰京曼谷演出時,泰國皇姑到后臺探班,翌日又在皇宮設宴招待。不久,他又應華僑的邀請,為建“廣韶羅義地”籌款。在馬來亞庇能時,他承接“春滿園”游樂場經營。是時,遇到肖麗章走后流落在異鄉的女花旦班底,其中包括宮粉紅(姚是君)等,陳非儂統統予以羅致。后來,他與宮粉紅在怡保結婚。

      1941年,陳非儂忽接甘索(棣生)來電,云及“中華”班正印花旦不能與白玉堂登臺演出,他即回港與白玉堂組“孔雀屏”戲班,首演《孔雀開屏》一劇。同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陳非儂不愿作“順民”,于1942年帶領劇團,乘“白銀丸”船返穗,前往肇慶、梧州、新興、臺山、陽江、高州各地演出。

      陳非儂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當時新會各鄉經常要演神功戲,著名“老倌”多不愿下鄉。但鄉親每次邀請他回鄉演出,他都答應。從不抬高身價、擺架子?谷諔馉幤陂g還堅持在內地演出愛國抗暴為內容的戲劇,喚起民眾齊心抗日。

      抗戰勝利后,他退出戲壇,定居故鄉新會外海,依靠家中數十畝田租為生。1949年,他帶領家眷遷居香港。這時,男花旦已不時興了。他在鄭耀的幫助下,在香港石塘租一樓宇,以教粵劇為生,致力于培養青年粵劇演員。在教學中,因人施教。學員有許卿卿等人。后遷居南里街,學員有白露明等。

      1952年,陳非儂得友人資助,在香港東區銅鑼灣怡和街擴充成立非儂粵劇學院(后易名為香江粵劇學院),由他獨資經營(學院內設有舞臺)。招收男女學員,分個別班及集體班,每年加設免費班,由他親自執教。此外,他還兼任仁華英語粵劇團導師。他不辭勞苦地向學員傳授粵劇舞臺藝術,作育英才。歷屆培養的著名粵劇演員有:南紅、紅豆子、李寶瑩、陳寶珠、張寶之等。

      1955年,陳非儂出任香港西區婦女福利會的“閨秀劇團”導師。同年,他將首本戲《危城鶼鰈》搬上銀幕,與麥炳榮、少新權、羅家權、曾云山等合力演出。又與呂奇、陳實珠等合演時裝粵語片《娘慈之戀》。1956年,“閨秀劇團”義演《唐宮綺夢》。1957年,“閨秀劇團”演出他與胡春冰改編的《紅樓夢》。

      1958年,陳非儂與白玉堂、羅家權、李香琴、鄭國寶、麥先聲等組粵劇團赴臺灣演出。宋美齡女士因曾在廣州欣賞過陳非儂演出的《仙女散花》,印象深刻,故特點演該劇。

      1959年至1963年,“閨秀劇團”所演出的《六國封相》、《黛玉葬花》、《西蓬擊掌》、《霸王別姬》、《王昭君之別母進宮》、《危城鰈》等名劇,均由陳非儂負責指導,深受觀眾歡迎。

      1975年,陳非儂已七十六歲高齡,因而不再擔任教學工作,“香江粵劇學院”交由其堂弟陳景澄主管。但陳非儂退而不休,仍參加《華僑日報》歷年籌募貧童助學籌款義演粵劇藝術指導,還經常到業余粵曲團體演唱古腔古曲。晚年,他倡議設立“香港粵劇促進會”以復興粵劇,計劃內設粵劇資料室、粵劇藝員訓練室、粵劇推廣部等。八十高齡時,還經常參加外海同鄉會的音樂社,到電視臺唱粵曲,到香港無綫電視臺拍攝電視。1979年,在友人的幫助下,他撰寫了20萬字的回憶錄《陳非儂粵劇六十年》,內分戲劇生涯、教學生涯、粵劇藝術生涯、粵劇藝壇見聞四部份。1982年在香港《大成》雜志第98期登載完畢?,復印單行本,由香港出版社出版。同時發行的還有陳非儂的《粵劇的潮流和歷史》等著作。這些著作,為研究廣東戲劇史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史料。

      1984年2月18日,陳非儂在香港病逝,終年八十五歲。其三個女兒均繼承父業,在香港從事影劇工作。

    • 關注微信

    猜你喜歡

    亚洲福利专区
  • <code id="6wwim"></code><code id="6wwim"></code>
    <big id="6wwim"><nobr id="6wwim"></nobr></big> <tr id="6wwim"></tr>

    <big id="6wwim"><em id="6wwim"></em></big>

    <big id="6wwim"><nobr id="6wwim"></nobr></big>
    <big id="6wwim"><em id="6wwim"></em></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