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e id="6wwim"></code><code id="6wwim"></code>
    <big id="6wwim"><nobr id="6wwim"></nobr></big> <tr id="6wwim"></tr>

    <big id="6wwim"><em id="6wwim"></em></big>

    <big id="6wwim"><nobr id="6wwim"></nobr></big>
    <big id="6wwim"><em id="6wwim"></em></big>
    當前位置:主頁 > 人物簡介 >

    康震簡歷及個人資料簡介

      康震(1970年3月-),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百家講壇知名主講人,講座包括《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品讀蘇軾》等精彩內容深入人心。

      康震 - 人物簡介

      康震,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副所長(2003-2004),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黨總支副書記(2004-2006)。2000年—2002年,在南京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獲得博士后出站證書。

      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唐宋文學、古典詩詞。是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員,中國韻文學會會員,中國李白研究會會員。

      康震 - 評李白

      葉嘉瑩教授說過這樣一句話,詩歌是一種生生不息的不死的心靈。我想用這句話來評價詩仙李白的詩歌是最恰當不過的了。所謂“生生不息”應該指李白詩中那種張揚個性,揮灑才情,解放心靈,追求自由的活力源源不盡,

      綿綿不絕;所謂“不死”應該是指李白詩歌的飛揚情思、激情生命和自由意志穿越時空,千古不滅,喚發生機,催生活力。品讀李白游山玩水,縱情自然之作,我們總能強烈地感受到,詩歌字里行間彌漫著一股遠離世俗,高蹈塵外,神游天地,心接萬物的自由空氣。李白的奇思異想和夢幻詩情帶給我們絢麗多彩的審美享受,更讓我們看到了一顆自由奔放,激情飛揚的詩心!

      李白的登覽詩,充分體現了詩仙的性格,F實世界無論如何完整,總有缺憾;經驗所把握的空間無論如何廣大,總嫌不夠,詩仙每游一處名山,總想從道人的煙靄,或佛像的笑容里,尋出一條通天的秘道,或者干脆做夢,夢見仙人羽衣持節,乘青龍白虎車,迎接詩人升入天界,因此他愛山,愛的是仙山,執著地期待著仙人相招。如《夢游天姥吟留別》:“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⒐纳恹[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洞天福地,青冥浩蕩,深不見底;亭臺樓閣,日月朗照,閃閃發光。神仙們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紛紛而來,列隊歡迎詩人。這是一場壯麗輝煌,光耀奪目的神仙盛會,李白儼然就是一位仙人,高蹈云端,神游仙宮,目遇異彩,耳聞仙樂,好不開心,好不自在!一場夢搭起了由現實通往理想世界的長橋,橋上,我們看到李白在飛升,李白在超越,李白在追求生命的無限自由!

      晚唐詩人皮日休曾這樣評價李白詩歌:“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間語者,有李太白。”其實,豈止是語言想落天外,驚天動地?透過這些出神入化,石破天驚的語言,我們更看到了詩人天馬行空,隨心所欲的生命自由。

      

    康震

     

      康震 - 評蘇軾

      “審美人生與仕宦人生是極端對立的兩種人生態度,官場生活與詩人本性,從根本上來說,是格格不入的:一個

      是戴著面具的政客,一個是赤子之心的詩人,一個極端需要官場應酬的虛偽,一個必須是肝膽相照、表里澄徹。蘇軾的人生是一種典型的審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學藝術的讀書寫作,賞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節奏與和諧為人生愉悅。”在拜讀了木師對蘇軾人生態度的定義后,我深深有感,不光欽佩于木師對蘇軾人生態度的豁達寫照,還感嘆于木師相教前人的一些評價又有了新的認識,這也使得我們這些弟子們有了新的內容。我在這里寫的無非也只是簡單的轉述一下蘇軾的生平來表達我對木師觀點的贊嘆,以及粗淺的談談蘇軾人生觀的。

      蘇軾具有以儒學體系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滿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釋、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內道的作風,具體則表現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首先,良好的家庭環境賦予他深刻的儒家思想。一生的仕途生涯是其實現經世濟民思想的重要過程。

      其次,坎坷的仕途生涯又令蘇軾的思想充滿著出世與入世的矛盾。

      第三,浸染釋、道的思想又令蘇軾形成外儒內道的作風。

      第四,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是其人生觀的最終表現形式。

      總體看來,蘇軾以儒學體系為根本的人生思想與木師提出的蘇軾的審美人生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是在其人生的坎坷中慢慢的積累并最終形成的。他一生中幾乎絕對離于仕宦人生,沉浸和陶醉在他自己的審美人生中,一生游歷于千古風流人物之間,讓我們后人世代仰望。

      康震 - 評李清照

      如果她的生活經歷、婚姻遭際沒有遇到那么多的波折,可能也就是一個寫出“濃睡不消殘酒”之類詞句的文人,

      而不是我們所知的李清照了。古人說“詩窮而后工”,還說文人“少有達者”,意思就是說詩人在遭受了很多的磨難后,會把詩寫得更好,而文學大家少有能在仕途上發達的。這些話都是有道理的。當然,不是說文人必須這樣,而是沒辦法。

      李清照是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她的父親遭到朝廷驅逐的時候,她也就是二十歲出頭的樣子,還沒經歷過什么事兒,書也沒有讀那么多,只是展現了一些文學天賦。經過父親失勢這次事件,她對現實生活的復雜、人情冷暖都有了清醒的認識,在政治境遇和人情世故上變得成熟了一些。但說到底,直到她的公公去世導致家道中落,使得她和趙明誠不得不到青州去生活的時候,她所經歷的風波都不算大,家庭生活還是比較穩定的。古代女性所希求的和美、平穩的生活,她是享受到了的。

      和趙明誠的感情危機是李清照遭受的第二次打擊。這次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她本來認為自己的婚姻很完美,但此時才明白,沒有什么絕對穩定的感情和婚姻。處在封建社會那種環境里,趙明誠本來就有可能感情出軌,再加上兩人婚后很長時間沒有孩子,就加大了李清照失寵的可能。無后,這對古代女性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因為它關系到了自己在這個家庭中的地位。這時候她的詞就帶有了很幽怨的味道,早期的那種歡快情緒消失了。不過她的很多佳作也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

      趙明誠的去世對李清照來說是個毀滅性的打擊。它不但葬送了這段婚姻,也使李清照失去了支柱——不僅是經濟支柱,還有精神、文學造詣等各個方面。如果趙明誠仍在朝中做官,李清照可能會接觸更多的人,參加更多的活動,眼界會更開闊。所以,在趙明誠去世后這個時期,李清照的詞中表現出來的,除了幽怨之外還有落寞,表現出了對前途命運的不確定感,甚至有著絕望的一面。此后隨著時局的動蕩,她和趙明誠收藏的文物不斷丟失,對她來說更是一大打擊。因為這些東西除了值錢之外,更是她和趙明誠感情經歷的見證。至于和張汝舟結婚后不久即離婚,對她的聲譽又造成了很大影響。李清照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經歷過不幸,政治打擊、家庭裂痕、無依無靠、聲譽毀損。但我說了,如果辯證地來看,也正是因為這樣,才促使她成為“一代詞宗”。

      康震 - 著作

      1.《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吉藏大師評傳》,佛光山出版社(臺灣)2005年版;

      3.《校注》,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

      4.《中國古代文學史》(下卷),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版;

      5.《唐詩注析》,北京師范大學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

      6.《宋詞注析》,北京師范大學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

      7.《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主編),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版;

      8.《詩仙李白》(音像),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2006年出版發行;

      9.《康震品李白》,東方出版社2006年版;

      10.《詩圣杜甫》(音像),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2006年出版發行;

      11.《蘇軾》(音像),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2006年出版發行;

      12.《中國古代文學史》(參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 關注微信

    猜你喜歡

    亚洲福利专区
  • <code id="6wwim"></code><code id="6wwim"></code>
    <big id="6wwim"><nobr id="6wwim"></nobr></big> <tr id="6wwim"></tr>

    <big id="6wwim"><em id="6wwim"></em></big>

    <big id="6wwim"><nobr id="6wwim"></nobr></big>
    <big id="6wwim"><em id="6wwim"></em></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