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e id="6wwim"></code><code id="6wwim"></code>
    <big id="6wwim"><nobr id="6wwim"></nobr></big> <tr id="6wwim"></tr>

    <big id="6wwim"><em id="6wwim"></em></big>

    <big id="6wwim"><nobr id="6wwim"></nobr></big>
    <big id="6wwim"><em id="6wwim"></em></big>
    當前位置:主頁 > 學校 >

    北京交通大學資料介紹,北京交通大學怎么樣?

    • 學校
    • 2021-09-23 21:38
    • admin

      北京交通大學資料介紹,北京交通大學怎么樣?

      學校簡介

      歷史沿革

      學校題字

      北京交通大學歷史淵源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1909年9月清政府創辦的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

      創校初期

      清宣統元年(1909年),郵傳部司員曾鯤化經過十余月的考察后,起草《上郵傳部創辦鐵路管理學堂書》,文中提倡路政、曾鯤化

      培育鐵路管理人才,并極力主張創辦鐵路管理學校。同年,經郵傳部尚書徐世昌上奏清廷批準,于北京府右街創辦了“鐵路管理傳習所”,此為北京交大創校之始,為中國第一所管理學校。次年,為加強郵電事業增設郵電班,學校更名為“交通傳習所”,此為中國電信工程之始。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學校改隸交通部,更名為“交通部交通傳習所”,增設電氣工程、有線電、無線電等科,開創了中國培養通信人才的先河,后來又成立了電信系,這里走出了簡水生院士、黃宏嘉院士等一大批知名學者。鐵路與電信工程,及英文、法文各班為北平交通大學之初基。民國凡行車、管理,以及會計、材料人才,以交大北平成就為最多。

      1917年,交通部就原有各班,充實課程,并依鐵路、郵電的不同,將學校改組為“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和“北京郵電學校”。

      1921年,時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葉恭綽令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和北京郵電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四所學校合并,定名為“交通大學”,下設京、滬、唐三校,學校更名為“交通大學北京學校”。他提出按歐美教育制度辦學,設立了董事會兼任校長。

      1921年同年,為整合交大三校學科,將平校的無線電、有線電科、電氣工程科以及唐校的電機科調往上海,滬校的土木科調整到唐校,部分交通管理科師資調往北平。 1922年5月,因北洋政府派系糾紛,葉被迫離職,交通大學存在不足一年即解體。

      1923年,學校更名為“北京交通大學”。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北京更名為北平,6月,學校更名為“交通部第三交通大學”;9月,滬、平、唐三校再次合并組成“交通大學“。10月,學校改隸屬于鐵道部。次年2月,時任鐵道部部長孫科訓令平院獨立,學院更名為“交通大學北平交通管理學院”;7月,又更為“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

      抗戰時期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平、津先后淪陷,由于時局緊張,向以培養工業高級技術、管理人才而享譽國內

      歷史照片(3張)

      外的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部分學生在專任教師王芳荃帶領下搭乘海輪南下到上海,找上海交通大學校長黎照寰商洽,打算借該校校舍復校。未幾,上?箲鹑姹l,國民政府西遷武漢,此時又有一部分學生沿京廣鐵路南下,齊聚漢口,組成校友會致電上海,敦請王芳荃前往主持復院開課事宜。國難當頭,面對莘莘學子的殷切呼喚,王芳荃帶著抵滬學生輾轉奔波,搭乘英商太古公司的客輪,溯江西上抵達漢口。 當王芳荃得知他在清華執教時的學生顧毓琇隨同陳立夫任職教育部次長時,便親自去找顧商議復校開學之事。師生見面,顧毓琇深為王芳荃堅守教職、共赴國難的精神所打動,后又得到本校1925年畢業校友張沖從中幫助,取到了復學開課的批文。自此,國立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在戰火紛飛中得以復校。

      1938年1月,交通大學平校并入同在湖南省湘潭縣的唐山工程學院,成為“唐山工學院鐵道管理系”,學校5月遷至該省湘鄉縣。后由于日軍進犯,次年1月,學校被迫遷至貴州省平越縣(今福泉市)。學校一路顛沛流離,圖書所剩無幾,在交大平院校友金士宣倡議下,向各地校友募捐、購置圖書千余冊。2013年北京交通大學圖書館館藏中還能看到蓋有“交大平院旅渝校友贈募”章和校友名章的書。2009年北京交大新校史館竣工落成,福泉政府將遺存的平越交大校舍基石和珍貴史物送至北京交大,來紀念抗戰期間國立交大內遷貴州福泉這段歷史。

      1941年7月,教育部令“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改稱“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北平鐵道管理聯合學院”。但由于反對聲較大名稱未正式使用。

      1942年1月,教育部令學校更名為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含平、唐兩院)。兩年后,學校又遷至四川省璧山縣丁家坳(今屬重慶市),至日本侵華戰爭結束。

      1946年4月,原平、唐兩院分離,原平院遷回北平,更名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

      新中國時期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同年7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鐵道部下令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華北交通學院與唐山工學院組建為“中國交通大學”。毛澤東主席任命橋梁專家茅以升為校長、中國交通運輸學科的奠基人、鐵道運輸專家金士宣為副校長。學校校部設在北京,另設唐山學校,增設鐵道電信系。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令中國交通大學更名為“北方交通大學”。次年,毛澤東主席為北方交通大學親筆題寫校名,原帖至今保存在北京交大校史館內。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校名中的“交通大學”四字都是從該校原帖取得。8月,學校由府右街遷往西直門外上園村現址,并增設鐵道商務系。

      1952年,北方交通大學撤銷,京唐兩院獨立,學校改稱北京鐵道學院。

      1953年,鐵道部決定哈爾濱鐵道學院與北京鐵道學院合并。1956年,學校新建恢復了鐵道建筑(土木)系、鐵道機械系、電氣化工程系和應用理學系。毛主席親筆為我校提寫的校名原件

      1958年,北京交大電信系、運輸系、電機系部分師資成建制遷入蘭州同唐山鐵道學院部分師資組建蘭州鐵道學院,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當時中國鐵道運輸學科奠基人之一的林達美教授(留美學者)、中國著名有線通信專家孫祺蔭教授、著名無線電技術專家班冀超教授同時調入蘭州鐵道學院。

      1960年,中共中央批準北京鐵道學院為64所重點大學之一。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止正常教學、招生工作。1969年,根據林彪批準的1號令,學校全體師生被疏散到焦枝鐵路施工現場勞動一年。197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部軍事管制委員會向國務院業務組報告,經周恩來總理批準恢復“北方交通大學”校名,學校準備遷往河北省石家莊市,隸屬河北省及鐵道部雙重領導,但由于學校儀器、圖書、物資太多,實際上仍在北京辦學。1977年,文革結束,國務院批準學校關系由石家莊市轉回北京,同年,成立電子工程系。

      1981年,北京交大成為中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相繼批準可自行審定副教授、教授及博士生導師任職資格。1985年,北京交大建筑系復系,恢復本科招生,1991年改學制為5年。

      1994年,學校通過鐵道部組織的“211工程”部門預審,成為進入“211工程”建設的高校之一。1995年,北北京交大西校門

      京交大法律系復系。1997年,學校“211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鐵道部專家評審。1998年,國家計委批準學校成為在“九五”期間啟動“211工程”建設的中國61所高校之一。

      2000年,原北京電力高等?茖W校并入,學校從鐵道部劃歸教育部直屬管理。2003年,學;謴褪褂“北京交通大學”校名。2008年,學校成為“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重點建設高校。

      2012年5月,教育部、鐵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北京簽署共建北京交通大學協議,北京交大實現新一輪“兩部一市”共建。

      2013年4月,由北京交通大學獨立牽頭的“2011計劃”“軌道交通安全協同創新中心”通過教育部認定,成為國家首批認定的14所中心之一。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交大秋色-茅以升坐像

      截至2014年12月,全校有在職教職工2952人,其中專任教師1790人(具有副高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1083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1674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8名,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6人,“973”首席科學家4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6人,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2人,在聘“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7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6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人,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0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6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66人。有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國家級教學團隊8個。

      專職院士(5人)簡水生、徐敘瑢、王夢恕、徐壽波、翁宇慶

      雙聘院士(7人)馬志明、姚建銓、曾廣商、施仲衡、洪濤、劉友梅、陳志南

      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4人)張宏科、高自友、張頂立、翁宇慶

      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6人)宋永端、沈鴻、郭斯彥、Jin Ho Kwak、閆學東、張丹

      教育部“長江學者”教授(12人)黃衛平、于雷、吳建平、高自友、汪越勝、楊慶山、王均宏、許立達、林興強、李德才、趙耀、張丹

      國家教學名師(5人)王玉鳳、陳后金、榮朝和、王移芝、阮秋琦

      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列車運行組織及控制的基礎理論與方法教育部創新團隊

      面向高速鐵路控制的無線移動通信系統研究教育部創新團隊

      隧道及地下工程安全性控制教育部創新團隊

      未來互聯網絡體系研究教育部創新團隊

      數字媒體信息處理教育部創新團隊

      載運工具關鍵設備的磁性液體密封研究教育部創新團隊

      國家級教學團隊(8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團隊

      交通運輸類專業平臺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交通工程專業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軟件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運輸經濟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計算機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國家工科基礎課程物理教學基地教學團隊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12月,學校有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包括一級學科所涵蓋的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總數達到8個。建有1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20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有MBA、工程碩士、會計碩士、法律碩士等13類專業學位。

      國家級重點學科(8個)

      一級學科(2個)交通運輸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

      二級學科(2個)產業經濟學、橋梁與隧道工程

      原鐵道部重點學科(4個)二級(4個)系統工程、電磁場與微波技術、車輛工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5個)交通運輸工程、系統科學、數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力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馬克思主義理論、光學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點(20個)交通運輸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機械工程、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土木工程、光學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系統科學、應用經濟學、統計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安全科學與工程、力學、數學、物理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一級學科碩士點(34個)應用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系統科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筑學、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軟件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設計學

      省級重點學科(18個)

      土木工程巖土工程結構工程市政工程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光學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固體力學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系統分析與集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安全學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車輛工程系統工程

      學科評估

      在教育部2012年全國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一級學科評估中,北京交通大學共有22個學科參評,系統科學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一,交通運輸工程名列前茅,信息與通信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統計學、應用經濟學、土木工程、電氣工程、建筑學等學科位于前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力學、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城鄉規劃學、軟件工程等學科具有優勢。

      序號學科名稱排名序號學科名稱排名

      1系統科學11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26

      2交通運輸工程313城鄉規劃學26

      3信息與通信工程814機械工程29

      4安全科學與工程815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30

      5光學工程1016馬克思主義理論

      31

      6統計學1117設計學31

      7應用經濟學1218軟件工程34

      8土木工程1519外國語言文學40

      9建筑學1820環境科學與工程46

      10力學2121法學57

      11電氣工程2222材料科學與工程68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至2014年12月,學校近5年來獲批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3項,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學院1個;8個專交大學生公寓

      業進入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獲批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7個;獲評“十二五”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3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7個、北京市示范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2個;建有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獲批4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22門“精品資源共享課”立項項目課程,“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34種42冊。

      優秀國家工科教學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電工電子和大學物理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6個)大學物理實驗中心

      電工電子實驗中心

      土木工程實驗中心

      交通運輸實驗中心

      機械工程實驗中心

      電子信息與計算機實驗中心

      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1個)北京交通大學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

      國家級特色專業(13個)通信工程、軟件工程(設3個專業方向)、物流管理、交通運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經濟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交通工程、自動化、電氣工程與自動化

      國家精品課程(32個)大學計算機基礎、電子系統課程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信號與系統、橋梁工程、大學物理、電氣工程導論、交通安全工程、企業物流管理、電子商務系統的分析與設計、道路交通管理與控制、大學英語、c語言程序設計、電子商務、數字邏輯與系統、大學英語、軟件系統分析與設計技術、物流學、運輸組織學、交通規劃、鐵路行車組織、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運營管理、運輸經濟學、ERP理論與實踐、鐵路運輸設備、大學物理實驗等

      ●教學成果

      截至2014年12月,學校在近三屆教學成果獎評選中,獲國家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12項,北京市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27項、二等獎29項。學校1997年、2006年被評為中國本科教學工作優秀學校,2005年被確定為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范點項目學校之一。

      學校設立理科試驗班(思源班)、基礎學科拔尖人才試點班(知行班)、海外項目經理班、軌道交通試點班、本碩(博)連讀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國際班等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加強了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截至2014年12月,學生藝術團曾獲全國第一、二、三屆大學生藝術展演器樂組一等獎,并多次赴歐洲、非洲以及美國和臺灣等地演出,排演的大學生版《長征組歌》先后在人民大會堂和國安劇院演出。學校師生的原創話劇《茅以升》成功入選“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高水平運動隊在國家級及以上各類比賽中獲得冠軍104項(次),其中羽毛球隊在世界大學生羽毛球比賽等國內外重大賽事中獲得冠軍72項。

      合作交流

      交大春色-22號樓學風墻

      學校是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成員之一,是中法“4+4”項目高校之一.項目高校是中國5所高校和法國5所高校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展的高等教育合作項目。

      截至2014年12月,學校與美、英、德、法等37個國家的近200所大學及著名跨國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在比利時魯汶、美國休斯敦和巴西坎皮納斯辦有孔子學院。主辦或承辦國際無線通信、信號處理、鐵道工程、低碳物流等領域的多個大型國際學術會議,每兩年舉辦“國際文化節”,促進中外學術文化交流。在海內外成立地方校友會28個,吸納董事單位77家,與交通、物流、信息、能源等行業企業及地方政府等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在人才培養、科研合作等領域開展長期、廣泛的合作。

      社會評價

      排行名稱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

      1QS世界亞洲大學排名109

      (大陸高校第28)128

      (大陸高校第30)129

      (大陸高校第27)171

      (大陸高校第34)

      2網大中國大學排行榜暫未發布

      3114(本科教育)32

      3HER中國大學排行榜29323533

      4武漢大學中國大學排行榜433335N/A

      5中國校友會版大學排行榜46535345

      6上交版兩岸大學排行榜暫未發布33(大陸)32(大陸)33(大陸)

      7人大版中國大學50強暫未發布373535

      8武書連版中國大學排行榜56605755

      學術研究

      科研平臺

      截至2014年12月,學校擁有省部級及以上科研平臺46個,包括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能源局技術研發中心、4個國家認可實驗室、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北京實驗室、9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4個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個北京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

      國家級科研平臺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軌道交通安全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下一代互聯網互聯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

      高速鐵路系統試驗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軌道交通運行控制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能源局技術研發中心(1個)國家能源主動配電網技術研發中心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分中心(1個)風力發電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分中心

      國家級中心(2個)軌道交通國家安全評估中心

      軌道交通國家培訓中心

      國家認可實驗室(4個)電磁兼容國家認可實驗室(3C認證)

      結構強度檢測國家認可實驗室(3C認證)

      土木工程檢測國家認可實驗室(3C認證)

      網絡管理國家認可實驗室(3C認證)

      省部級科研平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城市交通復雜系統理論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載運工具先進制造與測控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

      城市地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發光與光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全光網絡與現代通信網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個)隧道與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電力牽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高速鐵路網絡管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軌道車輛結構可靠性與運用檢測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戰略研究基地(3個)教育部行業特色研究型大學發展戰略研究中心

      鐵路基礎數據整合及信息服務平臺

      (教育部科技基礎資源數據平臺)

      鐵路貨物裝載加固技術研究與咨詢中心

      文化部研究基地(1個)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數字文化研究基地

      北京實驗室(3個)城市軌道交通北京實驗室

      新能源汽車北京實驗室(參建)

      現代交通先進金屬材料北京實驗室(參建)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8個)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化與控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現代信息科學與網絡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物流管理與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通信與信息系統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軌道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交通數據分析與挖掘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結構風工程與城市風環境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城市交通信息智能感知與服務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軌道交通電氣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軌道交通線路安全與防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城市軌道交通CBTC系統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

      城市交通北京技術轉移中心(北京市教委、市工促局)

      (原)鐵道部重點實驗室(5個)運輸自動化與通信鐵道部重點實驗室

      鐵路信息科學與工程鐵道部重點實驗室

      信息存儲、顯示與材料鐵道部重點實驗室

      光纖技術及鐵路應用鐵道部重點實驗室

      交通運輸智能技術與系統鐵道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研究基地(4個)北京市物流信息化研究基地

      北京交通發展研究基地

      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

      北京產業安全與發展研究基地

      研究成果

      截至2014年12月,近5年,學校承擔了“973”計劃、“863”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2013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有關部委的各類科研課題11000余項,科研經費近38億元;發表SCIE檢索論文2135篇、EI檢索論文3873篇;申請專利2047項,獲授權專利1262項。創立學術交流品牌并連續主辦8屆“中國交通高層論壇”、35場“交大大講堂”,主辦和承辦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42次。獲得國家級獎勵12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21項,2011年主持完成的“基于行為的城市交通流時空分布規律與數值計算”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2年主持完成的“基于通信的城軌列車運行控制系統關鍵技術及其應用”和“復雜工況下磁性液體密封關鍵技術與應用”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014年主持完成的“標識網絡體系及關鍵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4項主持完成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獲第六屆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學校于2007年和2013年兩次獲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

      學校于1975年創辦了《北京交通大學學報(原北方交通大學學報)》,《北京交通大學學報》是中國綜合性科學技術類核心期刊,《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入選2008-2009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都市快軌交通》入選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館藏資源

      截至2014年12月,北京交通大學圖書館館藏資源以本校特色學科鐵路交通為文獻特色,同時注重工、管、圖書館

      經、理、文、法、哲等多科性文獻收藏:總量為793.85萬余冊,其中紙本資源總量為189.62萬余冊,電子圖書等電子資源257萬余冊,網絡資源等累計約347.2萬余冊。擁有CNKI、萬方、SCI、SSCI、EI等中外文數據庫185種,擁有網絡中外文全文電子期刊3.1萬余種,中外文學位論文276.8萬余冊,中外文會議論文、法規標準全文7.7萬余冊。

      圖書館收藏有比較豐富、珍貴的鐵路交通運輸文獻,如:清末郵傳部第一次路政統計表、第一期交通官報;1911年起交通部各鐵路線職員錄;鐵路各線建設紀要;借款合同、鐵道會計、鐵道法規,以及1953年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發的中國長春鐵路移交文件等。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

      1、校標中的外圈圓形與齒輪圓形為同心圓。;

      2、校名為毛體“北京交通大學”。

      3、英文采用黑體“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4、“1896”代表學校的創辦時間。

      5、圓形中的鐵砧、榔錘、鏈條、齒輪象征工業制造及產品;書本象征理學和知識;齒輪象征管理,體現學校是以理工科為主的高等學校。

      ●校訓

      國立交通大學時期:精勤求學 敦篤勵志 果毅力行 忠恕任事

      北京交通大學時期:知行

      校訓釋義:

      2003年9月,“北方交通大學”恢復使用1923年老校名“北京交通大學”,重新啟用當時的“知行”老校訓,旨在傳承百年老校優良的治學傳統,弘揚交大立校精神,砥礪學子們創造優秀的學術品格,把嚴謹治學、求實創新、知行統一、注重實踐的文化傳統發揚光大。為了對“知行”校訓有一個全面了解,學校立“知行”校訓石碑以示后人,并作碑文詮釋“知行”校訓,全文如下:

      “知行”學說,博大精深,乃人類認識世界之哲學基礎。數千年來,中華哲賢,各展睿智,真理逐顯。上紀廿代,交大定“知行”為校訓,實乃治學育才之良策。萬千交大學子,循“知行”之路,精讀課業,踐實篤行,盡心竭力,恭行不怠。當此新紀星耀,校訓重振,交大學人,銘記“知行”,與時俱進,共創新輝。

      碑文意在喚起交大學子,既要從中國傳統學習理論中汲取智慧,又要從現代知行理論中,把握“知行”的創造性時代內涵,以達到體現傳統學習理論與當代學習理論的結合。

      ●校歌

      國立交通大學(北平)校歌

      平疇遼闊兮奠邦基,大陸關河萬里。

      農產富饒兮庶物繁,貿遷賴吾曹綜理。

      樂同軌之相交之兮,馳驟遍中原大地。

      河山險阻關塞莊嚴,固吾圄、男兒事。

      歡愉當此際,青梅竹馬,數年華遠大相期。

      美哉我平院,山林隱城市,有珊瑚綠樹交織。

      美哉,交大,管國家流通之機。

      美哉,交大,看縱橫宇內飛馳。

      交通大學平院校歌詞作者為梁啟超之弟、著名詞學家梁啟勛,于該校任教時編寫。

      北京交通大學校歌(1999年版)

      北京交大,北京交大,百年輝煌,桃李天下。

      江澤民學長在交通大學百年校慶的題詞(2張)

      北京交大,北京交大,巍巍學府,溫馨我家。

      紅果園中,承前啟后,思源樓里,意氣風發。

      團結勤奮,嚴謹求實,開拓創新,堅韌不拔。

      交融世界,通達古今,造福社會,奉獻國家。

      母校恩澤,如何回報?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世紀呼喚,怎樣應答?肩負使命,振興中華。

      肩負使命,振興中華。

      1999年版校歌詞曲作者為中國著名作曲家、《紅樓夢》音樂的創作者王立平

      文化建設

      北京交通大學擁有優秀的500余人規模的學生藝術團,成立以來,在首都和中國歷次高校比賽及對外交流演出中取得了優秀成績,排演的《長征組歌》應邀在人民大會堂、國家大劇院和國安劇院演出,《長征組歌》已成為北京交大合唱團名牌節目。學生藝術團和合唱團在2005年中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比賽中獲得了兩個一等獎。學生藝術團還多次赴歐洲、美洲、非洲進行巡演。

      2009年11月由北京交通大學學生交響樂團和女子排球隊組成的93人訪問團訪問臺灣,以“真愛與美”為主題舉

      學生活動

      行專場巡回義演,門票收入全部捐獻給臺灣“8·8水災”受災同胞,這是大陸首個赴臺大學生交響樂團。北京交大女子排球隊還與臺灣師范大學、新竹清華大學、新竹交通大學以及臺中聯隊等隊伍進行友誼比賽。

      2010年北京交大合唱團代表中國鐵路文工團參加了2010年中央電視臺中國青年歌手大獎賽,表現優異。

      2011年8月兩岸青年同唱抗戰歌曲演唱會在北京交大天佑會堂拉開帷幕,北京交大合唱團和來自臺灣師范大學、新竹交通大學、臺灣政治大學等高校的合唱團聯袂演出,此次演唱會是兩岸歷史上首場以紀念抗戰為主題的大學生合唱團聯合演出。

      繼2008年ACM/ICPC代表隊晉級全球總決賽后,學校代表隊再次成功晉級2009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33屆ACM/ICPC全球總決賽。學校也成為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后中國大陸第8所連續兩次晉級ACM/ICPC全球總決賽的學校。

      北京交通大學擁有一支百余人的優秀高水平運動隊,在中國各類比賽中共獲得57項(次)冠軍。其中學校羽毛球隊在國內外重大賽事中獲得過所有項目的冠軍,共獲得44塊金牌。在第22屆波羅的海大學生運動會和第10屆世界大學生羽毛球錦標賽上,分獲6金3銀4銅和4項冠軍;在2008年第12屆中國大學生羽毛球錦標賽上,取得了5金3銀1銅的優異成績。由學校韓松老師指導的朱鵬凱在北京殘奧會上以1114分奪得男子標槍F11/12級冠軍,并且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在2009年12月11日泛印度洋亞洲大學生運動會羽毛球大賽上,北京交通大學羽毛球隊代表中國代表隊包攬了所有的金牌和所有單項。

      2012年倫敦奧運會,北京交通大學2008級法學專業學生田卿(隊友趙蕓蕾)取得女子雙人羽毛球金牌。

    • 關注微信

    猜你喜歡

    亚洲福利专区
  • <code id="6wwim"></code><code id="6wwim"></code>
    <big id="6wwim"><nobr id="6wwim"></nobr></big> <tr id="6wwim"></tr>

    <big id="6wwim"><em id="6wwim"></em></big>

    <big id="6wwim"><nobr id="6wwim"></nobr></big>
    <big id="6wwim"><em id="6wwim"></em></big>